2024年11月8日 | Vol. 53, Issue 21

专访:王翀导演

王翀导演的简介

王翀是一位作家/翻译家,北京最著名的当代戏剧导演之一。 2008年,王翀在北京创立了以政治、物理、纪录片、多媒体和跨文化等类型为基础的表演团体,希望通过结合政治、物理、纪录片、多媒体和跨文化等类型来刷新停滞不前的中国戏剧界,该表演团体在超过20个国家,演出了30多场。王翀的作品在评论界和大众中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响。 《地雷战2.0》获得2013年东京电影节奖。《鲁迅》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佳中文表演。曾获得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奖学金、纽约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和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本月早些时候,王翀带着他的个展《中国制造2.0》来到了波士顿。它带领观众进入了他创作戏剧的经历,并讨论了中国带给世界的刻板印象。舢舨记者与王翀交谈,了解更多关于他的艺术家生涯和他的新作品《中国制造2.0》。

专访内容

舢舨记者:非常荣幸您的节目《中国制造2.0》本月在波士顿亮相!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您是否能告诉我们一些您的个人经历吗?特别是什么让您从事艺术事业?

王翀: “自从我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在大学里看了很多话剧、电影、表演和舞蹈。在大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就明确表示要去美国学习戏剧,将来成为一名教授,以戏剧作为我的学术重点。后来机缘巧合,我在夏威夷大学学习戏剧时有了第一次导演经历。还记得有一个晚上,我一个人呆在剧场里,没完没了地播放一段话剧视频,第一次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另外,我还演了林兆华导演、蒋雯丽主演的《北京樱桃园》。我不明白媒体评价的重要性,所以我只是对演戏感到兴奋。重复这样的演戏经历这让我对导演很感兴趣。慢慢的,我赶上了国内独立剧的浪潮。学戏剧的时候,我经常在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学习,暑假回国后导演戏剧。那些年给了我一些信心,让我觉得导演并不难,而且我在中国做的东西以大多数标准来说都是好的。我白手起家,预算很少,2008年回国后,在2009年成立了自己的剧团–Théâtre du Rêve Expérimental。”

舢舨记者:您如何定义实验剧院?

王翀:实验剧,总会跟背景有关系,比如社会背景、艺术发展阶段、语境等等。它应该始终与主流戏剧和普通戏剧保持紧张关系,甚至是对比或批评。解释什么不是实验戏剧相对容易:主流,商业,普通戏剧,像这些非常普通的戏剧,它们不是实验剧有了这样的背景和比较,我会尝试选择一条非常不同的、实验性的戏剧之路。例如,我尝试与歌剧演员一起做两部作品。 2010 年的哈姆雷特机器来自后现代东德文本。事实上,没有人想过将这个剧本与歌剧联系起来。但是当我和四位歌剧演员合作演出时,却产生了神奇的效果。我在夏威夷师从南京京剧院的一位教授学习京剧,我也对歌剧中蕴含的历史和政治感兴趣。 《哈姆雷特机器》本质上是一首关于政治的诗,所以我把它和中国戏曲、中国政治结合起来,用图像、高难度文本和戏曲演员的肢体表演来表演。后来,我开始尝试在舞台上进行现场视频和实时编辑。我从事这种工作已经十年了。

2020 年疫情来袭时,Zoom 将这些作品变成了在线影院。 2020 年 4 月,我的四位演员使用 Zoom 在三个不同的城市表演了《等待戈多》,观众人数达到 29 万人次。其他代表作还有我最近的微型剧场三部曲。 《茶馆 2.0》 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每堂课只有 11 人在场。后来,每场戏有四个观众,甚至八个演员面对一个观众。已经有四五部不同的戏剧了,所以很难定义什么是实验剧场。

阅读的时候,技术的发展,对人和社会的理解都在考虑,这时候创作新的作品或者解读剧本,都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做。有了《茶馆2.0》,我知道我要打造一个很不一样的茶馆,所以我选择和中学生合作,在真正的中学课堂上表演。我知道这是一个特别惊天动地的尝试。正是因为我知道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公众说话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我们才反其道而行之,只在十一个人面前表演。这就是实验剧场的对抗感。我结合了当前学校校园的社会新闻;学生吸毒,校园变成KTV,或者老师性侵学生等等,把戏剧的历史和我自己的高中生活以及读到的学校倒闭的新闻结合起来。剧场中这些点的化学反应,让表演的细节更加丰富和全面。

舢舨记者:你们已经在 20 多个国家举办过演出。您认为国际社会如何看待您的作品?进行国际展示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它会影响您创建《中国制造2.0》吗?

王翀: “我最喜欢的戏剧大师伦特·威尔逊、铃木忠志、格洛托夫斯基和彼得·布鲁克都是特别国际化的导演。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跨文化的,这意味着来自不同文化的演员和元素交织在一起呈现给世界。在读书的时候,这些想法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觉得国际化是好的,也是必要的。这种趋势可能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变化。疫情减少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各国也逐渐保守起来,想把机会留给自己的艺人。但是当国际交流少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认为民族剧或者地方剧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可能。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更何况海外的人看中国剧的机会不多,所以我相信我的剧组每一次被邀请和选拔,背后都是有很多努力的。许多海外机构选择我的剧本,是因为他们认为我能代表当下中国人的真实想法。很多经典剧目目前缺乏创意,不能代表当代中国思想,对国内或国际观众来说可能不是最有趣的。所以,我相信正是由于这种创新诱导的背景,我们的戏剧才变得有趣并产生了智力上的紧张。

舢舨记者: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制造2.0》吗?是什么启发了您创建这个项目?为什么选择做个人展?

王翀:  “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小说作品,讲述了我在各个国家演戏时所经历的不同遭遇。我用《中国制造2.0》来反思我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创作经历,同时,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编剧和演员,也是第一次讲述自己作为一个角色的历史和故事本身,所以有过很多顾虑和压力。感谢帮助我消除恐惧的澳大利亚同事,我终于完成了如此勇敢的表演。

许多导演在 35 岁后停滞不前,并习惯于重复他们过去的成功模式。我不想让自己那么早停止创新,而是要迎接更多的变化,更有挑战的工作,更丰富的尝试。虽然很难说独角戏是实验性的,但它仍然是一种丰富的尝试。在这次演出中,我将通过影像和旁白来探讨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剧场内外的关系。

讲述我自己的故事对整个世界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但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我以前和演员一起做幕后创作者;但是真正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当演员的时候,压力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这样的挑战很有意思,当项目完成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项目,是一个解放的项目。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