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 Vol. 54, Issue 10

记者冯哲芸谈政治打压、“铁链女”与异议者

在上期舢舨报社中,我们刊登了国家公共电台(NPR)记者及作家冯哲芸(Emily Feng)专访的上半部分。她最近出版了新书《唯有红花绽放:习近平中国的身份与归属》(Let Only Red Flowers Bloom: Identity and Belonging in Xi Jinping’s China)。这本书通过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探讨了我们在政治环境中的自我认知,以及文化包袱对身份的塑造。在上半部分中,我们谈到了“九号文件”(Document Nine)——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项旨在控制文化、身份和思想的政策,探讨了中国“中华化”政策,即对少数民族进行“汉化”,并比较了中国、俄罗斯与美国的威权主义。


以下是访谈的下半部分,已为篇幅与清晰度略作编辑(完整访谈可浏览 Sampan.org)。


舢舨: 习近平对中国律师与人权活动家的“709大抓捕”今年7月将届满十周年。如今它的影响如何?你在采访张晓慧(Zhang Xiaohui)及其他中国商界人物时面临多大风险?你在报道扶贫政策时似乎也处于危险之中。对像你这样的记者来说,这种风险常见吗?对亚裔女性记者来说是否更加严重?


冯哲芸: 2015年大规模拘捕数百名人权律师的事件,是一个分水岭。它展现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共愿意采取更强硬的政治路线。这一事件也标志着中国宪政改革运动的终结。这个运动曾非常有影响力,并在中国政治体系内缓慢但确实地争取到了一些法治上的进步与公民自由的保障。


“709事件”之后,许多最有成效的律师被判刑或吊销执照,中国的公民社会受到重创,再也无力自保。政治指控下的审查、逮捕、拘留不断增加,包括“寻衅滋事”这类常见罪名。


这场政治高压同样波及外国记者,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工作的记者。我可以说,亚裔女性记者更是被集中针对。多年来,我否认自己在中国所经历的压力和骚扰与我自身族裔有关。我为自己的普通话感到自豪,热爱中国文化,也曾试图无视“民族叛徒”的指控。但回顾过去,我认为我的性别和族裔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舢舨: “铁链女”是书中极具震撼力、令人揪心的故事之一。她如报道所言,是一位遭受虐待与侮辱、在2022年被拍成短视频博取点击量的“铁链女人”。她成了几十年来中国女性人口拐卖问题的象征,她的真实身份至今成谜。她是谁?你提到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引擎”和各种猜测:她是杨清霞(Yang Qingxia)?是小花梅(Xiaohuamei)?你现在知道她的状况吗?


冯哲芸: 她的故事至今萦绕在我心头,因为我们仍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现在如何。当时是隆冬时节,她被人发现时脖子上锁着铁链,被关在一间户外的破旧棚屋中。她的无名状态让许多中国人将她视为集体创伤的象征——从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伤害,到国家控制下导致的人口拐卖,再到今天的“鼓励生育”政策。


舢舨: 你在写维吾尔族的章节《被拘禁者》(The Detained)时提到,国家对该群体的控制并不适用于汉族:“每次我在检查站被无聊的保安放行时,看着维吾尔族人被拦下盘查,我都会感到内疚。”近年来,关于维吾尔族处境的讨论似乎淡出了视野。你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吗?


冯哲芸: 你提到的章节讲的是一个维吾尔家庭在新疆被国家强行拆散的故事,这是我这些年一直无法忘记的报道之一。这个家庭的父亲和祖母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部分团聚——但每位家庭成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不幸的是,父亲今年因癌症去世,而他的孩子至今未能再见到母亲,她仍被关押在新疆。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两个孩子时,他们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得还不错,有一套良好的支持系统。但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舢舨: 你在书中写到台湾时说:“对许多流亡的中国异议者来说,这座岛屿证明了中国式民主的梦想——对2300万人而言,早已成为现实。”香港的“一国两制”制度将在2047年终止,而台湾仍处于争议中——一些人认为它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一个独立国家。是否有人担心习近平会对台湾采取像普京对乌克兰那样的行动?你最后写到陈维明(Weiming Chen)的《中共病毒2号》(CCP VIRUS 2)雕塑,在2022年6月4日的揭幕式上聚集了一批异议者,包括支持台湾独立者、香港流亡者和“六四”事件的幸存者。你认为自由运动的未来在哪里?作为仍在一线奋斗的记者,你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冯哲芸: 台湾与乌克兰在各自的政治历史上不可类比,它们在军事与后勤层面也面临完全不同的挑战。然而在原则上,台湾确实将自身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相提并论。正因如此,台湾已开始推行近年来最为深远的军事改革。与此同时,它也极为警惕特朗普政府对俄罗斯的友好态度,以及最近对乌克兰的批评。


中国当然也注意到了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急剧转变,并会在未来对美国的威慑力持更不以为然的态度——这再次提醒我们,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任何行动,都不会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对其他民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 articles

图片:电影《怀基基》中的一个镜头,在夏威夷拍摄。

波士顿亚裔美国人电影节–建立线上连接

今年的波士顿亚裔美国人电影节(BAAFF)展示的故事可能无意中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治愈,或电影的药用价值。这是一个从疫情中“共同崛起”的社区的合适线索。“我认为这可能更多的是角色的个人方面,或他们做出的个人和选择,无论他们可能有什么承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