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為華裔美國人感到迷茫與困惑。我的父母出生於中國,而我出生於美國,所以我對於“中國”或“美國”都沒有足夠的牽掛。我英語說得很流利,但中文有限。除了和家人一起吃中餐並在中國有大家庭成員外,我沒有做過任何“中國人”的事情,我與他們沒有交流。但是在美國,人們總是首先把我視為中國人或亞洲人,儘管我比中國人或亞洲人更像個“美國人”。我覺得我太“美國人化”,無法適應其他亞洲孩子,而我也太亞裔,無法適應白人孩子。我屬於哪兒?』
首先,並非只有你一個人在為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歸屬感而掙扎。在美國有這麼多的移民和移民子女也有類似的鬥爭。您的問題現在表明您已準備好為自己探索答案。
您的探索旅程可能始於學習別人的經驗,然後開始尋找可以形容自己的詞彙。如果您對學術論文感興趣,有很多關於種族和種族身份的研究,但是,如果您希望聽其他人嘗試解決他們的身份問題,那麼有很多關於該主題的書。我個人最喜歡的一些東西是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戰士》,Gene Luen Yang的《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和Amy Tan的The Joy Luck Club(實際上Amy Tan的任何作品都滿推薦的)。對於更多關於亞裔美國人的非小說類題材的反思,我推薦Cathy Hong Park的《小情人》(Minor Feelings)和Ronald Takaki的《異鄉的陌生人》。還有其他精彩的媒體,例如在PBS舉辦的“亞太遺產月”上:https://www.pbs.org/specials/asian-pacific-american-heritage-month/ 可找得到。
在您學了幾句話來幫助您描述自己的經歷之後,與其他亞裔美國人或其他苦苦掙扎於其文化身份的移民子女進行交談,可能會幫助您在這種探索中變得不那麼孤單。
了解您的遺產可能也有助於您了解家人和自己。如果您發現自己對遺產感到羞恥,對此感到好奇會很有幫助。您是否因為生為亞洲人而自己內心種族主義中掙扎?您是否已內化了以下信息:白人或表現成白人會使您變得更好或更有價值?種族創傷/種族歧視的經歷對您有何影響?如果您為自己的任何部分感到羞恥,那麼很難充分地愛和珍惜自己。當您質疑自己的價值時,也很難感到自己真正屬於任何地方。
最終,您定義了華裔美國人對您意味著什麼,以便您對自己的價值感到“足夠”。您可能會意識到,亞裔美國人是另一個適合您的身份,因為您認識到自己如何珍視與其他經歷過類似鬥爭的具有亞洲傳統的人的團結。您對自己的身份的清晰了解可能會導致您將自己與重視您的人聯繫在一起,在那裡您會發現一種歸屬感。
關於作者:吳麗燕醫生是一名持證的臨床心理學家。她會講英文、廣東話和普通話。吳醫生在Somerville的Davis廣場提供治療、心理評估服務以及多元化、公平、包容性咨詢。
提交你想問吳醫生專欄的問題,請發送郵件到editor@sampan.org。
免責聲明:在專欄中提供的建議僅供參考。這個專欄、專欄作者、本報和出版社不會對建議所造成的任何後果負責。你,僅有你本人,對你自己的行為負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