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5月10日 | Vol. 53, Issue 9

唐人街工人雕像展现了移民社区的伟大

[总编注:舢舨报社两年前首次采访了艺术家曾文迪,当时他正在准备他的展览 “唐人街工人雕像”,并且正制作雕像并准备开幕式。正如他的艺术家声明中所指出的,这门艺术的使命是检查“人、工作和社会结构形式的交叉性”。展览于2023年10月27日开幕,有兴趣的读者仍然可以在2024年2月17日的闭幕前看到展览。]

曾文迪先生在他的工作空间里摆放着各种工具,他站在包氏文艺中心的一个粘土雕塑旁边。这与著名的兵马俑战士的外表相似,这个雕像描绘的人物是一名洗衣工。该角色代表了组成唐人街工人雕像项目的四名工人之一,该项目旨在纪念中国移民的历史职业。

曾文迪先生出生于上海,二战后13岁离开中国。 在欧洲长大后,这位艺术家继续他的艺术探索之旅,并很快养成了创作不同社区文化特征的作品的爱好。 最初,曾文迪先生不喜欢以儒家的方式教授中国哲学,但后来学会了热爱它。

舢舨记者最近与曾文迪先生谈论了他努力的重要性和这个项目的漫长过程,包括协调工作和制作这些雕像。

“我看到了我们移民社区的伟大,”曾文迪先生说。

这四个模具最终将被铸造成青铜,每一个都展示了中国移民曾经在唐人街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个人描绘了一个洗衣工,他的手放在一堆衣服上,而另一个人则展示了一个餐馆工人切了一只烤鸭,这是一道传统的中国菜。 由于1882年《排华法案》禁止妇女和儿童进入该国,这两个职位被年轻人占据。 在这项法律被废除后,许多家庭的到来引发了文化和工作的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进步,如自助洗衣店的兴起,不再需要额外的手洗衣工人。 因此,女性移民开始在服装厂工作,这种情况解释了第三个雕像,一个人用缝纫机工作。

“服装工人通常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或正常工作时间工作。 厨师通常从下午3点开始,一直工作到午夜。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不是在唐人街工作,而是在遥远的郊区和周边州工作,”曾文迪先生说。
因此,许多家庭都有祖父母来和他们一起生活。 他们的责任将反映出典型的父母的责任,比如照顾孩子、准备饭菜和其他此类性质的职责。 在设计第四座也是最后一座雕像时,作为祖母和她的孙子,曾文迪先生说道:“我非常认同祖父母是工人的事实,尽管他们没有工资。 他们工作一整天,在父母工作时照顾房子里的一切。”

父母不断的劳动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家庭脱离了“中国人”的身份。有无数的原因促成了这一观念,尤其是语言障碍。随着英语成为孩子们的主导语言,加上缺乏与父母的密切联系,双方慢慢开始失去“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只有祖父母向年轻一代传达重要价值观的影响,才能激发更大的平等和反歧视行动主义,让儿童知道能够继承华人遗产和传统的活力。

“孩子和祖母实际上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看起来好像孩子的未来就在那一刻被创造。 祖母意识到,我有责任给孩子能量,让他们走得更远,成为某个人。”

虽然这些雕像向华裔美国人的进步致敬,但它们也反映了移民面临的种族歧视。

“这位洗衣工(雕像)可能是中国的摄影师或作家,但美国不允许移民从事专业的职业,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洗碗或洗衣服,”曾文迪先生说。 “我不想让他(雕像)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看到他身后的历史。 在这个柜台,这是他的领域,他有一个代理机构。 一旦越过边境,他将面临各种他无法控制的偏见。 但当他站在那里时,我想表明他内心有很多能力和尊严,他有他的生活和未来。”

这个想法是通过雕像直接进入观众内心,而不是通过他们的工作背景来体现,以强调同情心。

当曾文迪先生工作时,他把佛陀放在他的地位之上,引用他作为灵感。

“他(雕像)的表情是没有任何特别制作的,并且有一张你无法准确描述的脸。这就是我想在雕像中传达的。” 这些无生命物体与观众之间关系的严重性在于后者无法确定雕像的想法或将自己的信仰投射到人物中,这种品质是曾文迪先生所认为好雕塑的框架。

在谈到他在唐人街的经历时,曾文迪先生称:“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我意识到唐人街的中国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说话的方式,食物的烹饪方式……直到我50岁,我才开始与唐人街社区建立更多的联系。” 市长艺术和文化办公室最近提供了100万美元来资助该项目,一旦完成,这些雕像将放置在唐人街周围的各个地方。 总而言之,曾文迪先生希望观众看到这些工人雕像后能意识到他们完全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双重性。

Related articles